《老子》惜墨如金,短短五千言中,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长而不宰,是谓玄德以及类似的话,却反复地出现多次,那一定是需要特别重视的地方。
⑩(12)钱穆:《辨性》,《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》(五),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,2009年,第230页。二是以对学脉、学统的重新梳理,反驳宋代理学的道统论及由此而来的历史观,从而展露出对儒学发展整体和中国人文历史全貌的关怀。
(80)而正是在这一心学发扬的潮流之中,钱穆却在从尊阳明转向阐朱熹,截然自别于当时的潮流。然孔子之所以教其弟子,主要在如何从周而更有所改进发挥,此章乃孔子自言制作之意。(55)钱穆:《本〈论语〉论孔学》,《孔子与论语》(钱穆先生全集本),九州出版社,2011年,第198页。(48)钱穆:《四书释义》,九州出版社,2010年,第2页。关 键 词:孔子 心学 史学 钱穆 论语 钱穆研究《论语》贯彻一生,他出版的第一部著作即是《论语文解》,其时在1918年。
他反而对《论语》中部分文字的真实性表示怀疑,(60)如此则更不能脱离《春秋》。⑥ 仁为人道,此为钱穆所常言者,又如仁者,人道,乃人与人相处之道。⑦这方面的讨论可参见叶树勋:《老子对德观念的改造与重建》,《哲学研究》2014年第9期。
基于上述分析,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。所以,在《老子》中,与玄德相关的语境几乎都和无为相重合。通过《老子》第五十一章,我们得知,万物之所以能够生成,道只是提供了发生的源头和存在的保障,而万物出生之后如何继续成长生存,如何实现自我、成就自我,则是德关注的重点。第三,从生成的序列来看,道生之与德畜之可以分别称之为生论和成论。
由此,道物论得到了充分的说明和印证。例如:无名,天地之始。
……德者,离无而之有。(28)例如王弼注第五十一章时说:未形无名之时,则为万物之始。(第四十二章)此外,第五十一章的道生之那一大段话,可以说也是关于万物生成的直接描述。(24)郭庆藩辑,王孝鱼整理:《庄子集释》第一册,北京:中华书局,1961年,第50页。
因此,我们无法不将道、德与天地、日月、阴阳、男女、父母、乾坤、刚柔对比、联系起来(28),这些对称的概念在中国思想史上应该是早于《老子》而出现的,构成了《老子》思想产生的背景。故归根结底,《恒先》气的自生理论是为无为的政治哲学服务的(23)。当道的作用通过德体现出来时,德本身的价值就显得更为重要。与第一个向度不同,如刘笑敢所言,德有时候指的是道之功能的具体体现和保证、道本身也有德,道之德并非个体特征⑩。
内容提要:仅仅从道生万物的角度去理解《老子》的生成论是不够完整的,《老子》的生成论可以分为生论和成论两个序列。⑩刘笑敢:《老子古今——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》(上),北京: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2006年,第506页。
形体保神,各有仪则谓之性。那么,对于万物的成长而言,道必须采取怎样的作用方式,即怎样的德呢?第五十一章最后部分明确指出,这就是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长而不宰的玄德。
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。⑧又如《庄子·徐无鬼》所言,德总乎道之所一……道之所一者,德不能同也,就结果而言,德是道之分,是道所赋予万物的那种具有内在规定性的东西。(26)他否定《老子》之道是一个实体,是一个创生之物,一切活动都是物自己在生,在成,在化。玄德不仅是道家无为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一,也是道家伦理学中超道德论的思想依据。但此文又说:德生物又养物,则物安利矣。例如,在第三十九章中本体论和本根论同时得以体现:天得一以清,地得一以宁,神得一以灵,谷得一以盈,万物得一以生,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这段话,既从生成的角度确立了道是万物发生的总根源,又从存在的角度说明了道是万物存在的总依据。
……生物者不生,化物者不化。尤其就第二向度而言,理解了德是道之功能,我们就能够明白,《老子》中的道可以一身而二任,既是虚无本体自身,又是作用方式的体现。
性者,生之质也(《庄子·庚桑楚》),以及道者,物之所导也。从生成的形态来看,道生之与德畜之可以分别称之为流出型和作用型。
因此,玄德以及与玄相关的用语在本质上与无为相通,这是毫无疑问的。对此,王弼的解释是:物生而后畜,畜而后形,形而后成。
也就是说,只有统治者采取不敢为、辅、莫之令,即类似道生万物时生而不有的姿态,才能导致包括百姓在内的万物的自然和自宾、自均、自定。这两个序列共同构成了老子的生成论,仅仅从道的角度讲老子的生成论,仅仅突出生的序列,是不完整、不合理的。这段话显然是在熟知第五十一章的基础上形成的,因为生之畜之的主语只能是道和德,而第十章前面部分载营魄抱一,能无离乎。我将其称之为《老子》生成论的两条序列。
(17)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一句,北大汉简本作万物作而生弗辞,明显接近第二章万物作焉而不辞。这里说的是只有有道者才能像天之道那样损有余而补不足,而要达到这一境界,则必须为而不恃,功成而不处、不欲见贤,这其实正是玄德的工夫。
《管子·正》有爱之生之,养之成之,利民不德,天下亲之,曰德。但这种认识可能有损于对老子生成论的完整理解,甚至有损于对老子哲学的完整理解。
玄德一词,也见于第六十五章:古之善为道者,非以明民,将以愚之。另外,德兼含万物生成之普遍潜质和具体个物之现实特性双重含义。
(16)这里除了没有提到玄德,其他文句与前述文字相似度很高。(24) 抛开郭象彻底的自生论,如果我们把自生的基本观念理解为造物者、主宰者不以造物者、主宰者自居,不有意识、有目的地去生成万物,而是任由万物自动、自发地发生、成长的话,那么,我们就可以说,在《老子》的道德生成论中,已经潜伏着自生思想的种子。事实上,《老子》非常明确地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生成理论,这种生成理论在第五十一章中得到了集中体现,即道和德共同构成万物生成的根源和依据,在万物生成过程中,道和德担任不同的角色,发挥不同的职能。其次,这个德,指的正是道之德,因此,即便有时省略,也不影响大意。
郭象对《齐物论》的注释,便是把自生论推向了极端的最好例证:无既无矣,则不能生有。河上公本、严遵本、傅奕本则与王弼本相同,均作道生之,德畜之。
可见,此处的畜是物尚未成形之前的一个关键动作,跟物成形之后的畜养有所不同。参见郑开:《玄德论——关于老子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的解读与阐释》,《商丘师范学院学报》2013年第1期。
可见,玄德在政治领域的表现,就是无知(智)、无为。这种理论平移到《老子》施政理念上,可以表述为圣人无为→百姓自然的图式,即百姓的自然是圣人无为的结果,圣人的玄德即对百姓的不干预、不强制、谦卑不争,必将导致百姓的自发性、主动性、积极性、创造性、自由度、成就感,自然就是这种自发性、主动性、积极性、创造性、自由度、成就感的写照。